癌癥的形成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但病機總不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虛則成癌”等。并且由于癌細胞分化差、生長快、浸潤破壞臟腑器官,并且可以發生轉移,導致患者機體代謝紊亂而出現食納減少、乏力、出血、感染、發熱等癥狀,最終使患者形成惡病質而致死。中醫認為這是由于脾胃衰憊,氣血津液枯竭,正氣大衰而致。所以,中醫在癌癥的根本治則上是從脾胃論治,增強機體抵抗癌毒的能力。
同時,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生命活動所需的一切能量都有賴于脾胃的提供,如果脾胃功能運行失常,則氣血、精微的生成、輸布就會出現障礙,從而導致五臟六腑、四肢經絡失去濡養、正氣衰憊而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故中醫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虛損,元氣無所充養”“脾胃為養生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等。
臟腑和脾胃關系也非常大。臟腑與脾胃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與脾運化的水谷精微之氣共同在胸中結合、生成宗氣,另外肺與脾共同維持津液的輸布代謝;肺癌癥見咳嗽、咳痰,氣短、乏力,神疲即與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液、生成宗氣有關。肝的疏泄功能協調脾胃之氣的升降。并疏利膽汁以促消化,而脾主運化,散精于肝,使得肝氣沖和調達,肝脾共同維持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多種癌癥如甲狀腺癌、乳腺癌、肝癌、膽囊癌等多有肝氣不暢的病機,治療上需調達肝氣。而肝氣的條暢亦賴于脾輸布精微以養之。脾與腎的關系表現在先后天互資互生與共同維持水液代謝上,腎主骨生髓,亦主生殖發育;在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腎癌等的治療上,不但要補腎以生髓,而且要健脾以養腎。脾對女子胞功能的影響表現在經血的化生與固攝上,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多有月經紊亂、陰道不規則出血等臨床表現,在治療上須健脾以化生經血,并固攝離經之血。
脾胃之間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在經脈絡屬上,二者互為表里,在飲食的消化方面,二者納運協調,在氣機運行上,二者升降相因,此外,脾喜燥惡濕,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胃喜燥惡濕,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在食管癌、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體統癌癥的治療上.尤以從脾胃論治為核心。
從脾胃論治,有助于改善癌癥患者的飲食情況及生活質量。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納谷則昌,失谷則亡。中晚期癌癥患者,大多數患者由于攝入不足.身體進入負平衡狀態,另外癌細胞不斷消耗人體正氣,出現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神疲等以脾胃虛弱為主的癥狀。患者有十分胃氣。就有十分生機,一分胃氣,就只有一分生機,胃氣就是胃口、食欲,也就是消化力,此時患者的胃氣若得到改善。將會為后續的治療贏得時間和機會。
從脾胃論治,有助于癌癥患者順利完成放化療。癌癥患者經放化療治療后,病灶雖可縮小、減少,甚至消失,但就治療過程的本質而言,又是一次損耗機體氣血、正氣的做法,患者常常呈現出一派虛象,如惡心、嘔吐、厭食等癥狀,此時脾胃的氣陰耗傷,升降失司是其主要病機,從脾胃論治就是治療的關鍵,通過調理脾胃,使患者飲食好轉,精神轉佳,加快正氣的恢復,有助于癌癥患者放化療的順利完成。所以從脾胃論治,是癌癥患者完成治療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從脾胃論治,是中醫預防腫瘤復發、轉移及治療癌前期病變的重要方法。中醫認為正氣虛弱的病機伴隨著腫瘤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后的全過程,現代研究證明,腫瘤患者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這種狀態在中晚期患者或經過長期放化療的病人中尤其明顯。從脾胃論治、扶正固本,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的調節能力,減少腫瘤細胞復發、轉移擴散的機會。此外,腫瘤微環境對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黏附、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放化療敏感度、促使惡性腫瘤復發和轉移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脾胃論治、以扶正為目的的治法,強調整體功效,即通過整體,調節腫瘤局部微環境而抑制腫瘤的發展,防止腫瘤細胞的復發和轉移。
“人以胃氣為本.胃氣一敗,百藥難施。”在臨床中往往可見到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經放化療后,或癌細胞復發、轉移后,胃氣衰敗,不能受納和消化生活質量下降,并影響進一步治療。治療中必須立足脾胃,從脾胃論治,在顧護胃氣、增加食欲的情況下,發揮脾胃的正常功能,才能增加機體抗邪能力,使病情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