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治療后,復發轉移有一個高峰期,治療結束后時間越短其復發的可能性越大,而過了5年復發轉移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這也是為啥常常用5年生存率表示治療效果,臨床治愈。
通常惡性腫瘤手術后兩年左右是復發轉移的高峰期,兩年之后復發幾率逐漸下降,五年之后復發轉移幾率很小,所以5年沒有出現復發轉移就稱之為臨床治愈。也有很多患者手術后兩三個月就復發轉移了,通常來說腫瘤術后三個月并不是復發轉移的高峰期,如果術后三個月就出現轉移,說明這個手術并不是根治性手術,沒有達到根治的效果。可能是兩種情況,其一是手術做得不成功,比如腫瘤切除不全,切緣陽性,或者淋巴結清掃不全,造成癌細胞局部殘留,而術后免疫力低下,使得殘留癌細胞短時間內快速增殖,并通過血管和淋巴管轉移到其他地方。還有一種可能是術前就已經發生了轉移,但轉移灶較小,未被CT或者磁共振等檢查發現,PET-CT在發現微小轉移灶方面更有優勢,但畢竟價格昂貴,只有少數人會在術前使用PET-CT進行評估。如果術前已經有其他臟器的微小轉移,經過手術巨大的創傷,術后三個月內轉移灶可能逐漸增大到被普通CT發現。
癌癥治療后,我們要重點監測哪些部位呢?若發現哪些異常情況要引起重視呢?首先,可以從癥狀上判斷癌癥患者是否出現了復發的情況,可以看一下是否有出血的表現,常見的有痰中帶血、便血、吐血等等。也可以看一下患者的體重,是否在短時間內出現了不明原因的下降。癌癥患者出現復發,身體中的癌細胞再次生長,那么這時候的患者慢慢地就出現了體重下降、變瘦的情況。因為身體中的癌細胞生長會吸收患者體內的營養,進行自我的成長,身體中的營養成分被癌細胞剝奪,那么人就會出現迅速消瘦、體重下降的情況發生。癌癥患者還會在這個期間再次出現胃口下降的情況,時間長了還會出現貧血現象,所以一旦身體出現這樣的反應時,一定要注意檢查身體狀況。同時,可以看一下患者的淋巴結,如果淋巴結出現了腫大的情況,也有可能是癌癥轉移了。
癌痛也是腫瘤患者復發的一個重要癥狀,病灶可能侵犯神經或壓迫組織而造成疼痛,超70%的癌癥患者會遭受癌痛折磨。所以,我們需要對于一些新出現的、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疼痛給予止痛治療。
還有會出現阻塞跡象。體內任何管腔內的腫瘤體增大,都會引起管腔變化,最常見的是管腔狹窄,更有甚者會造成管腔阻塞。如食管內腫瘤增大,會造成進食時吞咽困難、打噎甚至阻塞等;氣管和咽喉腫瘤增大,會壓迫氣管和咽喉部神經,從而出現氣短和聲音嘶啞、語不出聲的跡象。
中醫認為,癌癥是新陳代謝異常的全身疾病,癌癥患者大多因為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因素而罹患癌癥。所以即使切除了眼前的腫瘤,只要過往的致癌因素沒有改善,就可能引起轉移或復發。也就是說,即使手術放化療結束了,患者的體質基本上依然是腫瘤體質,因此手術放化療后應用中藥治療,改變患者腫瘤體質,防止再次生長腫瘤,同時要清除殘留在體內的微小腫瘤細胞,以免再次聚集形成腫瘤,所以手術放化療后要以中藥扶正培本為主,以祛邪抗腫瘤為輔,辨證施治,因人而異,才能達到提高免疫力、強身健體、預防復發和轉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