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指出:“患者赴國外治療是誤區,中國常見癌癥治療水平并不遜于美國。”
中國癌癥治療水平確實不比美國差
我國在食管癌、鼻咽癌和肝癌的治療方面水平很高,而這些腫瘤在歐美國家相對比較少見,國外很多頭頸外科的醫生一生也只看過幾例鼻咽癌患者。
相反,我國醫生的臨床經驗更豐富。例如,在食管癌治療方面,我國有的鄉級醫院可以用食管鏡做黏膜切除,不用開胸,也不用切食管。
赫捷院士直言
我國醫生的外科手術水平很多方案是高于發達國家的,原因在于我國醫生臨床經驗豐富。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專科醫生潘戰和介紹
以胃癌手術為例,這幾年歐美國家逐漸認可了我們的手術方法。
還有些癌癥,在中國可能享受比歐美更為先進的治療技術。比如淋巴癌,在我國發病比較多,在歐美發病很少,臨床的數據就很少,很難對新的治療手段開展實驗。
技術好,為何5年生存率還低!
腫瘤防治專家認為,癌癥死亡率居高不下,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預防和診斷晚:我國癌癥發現較多處于中晚期;二是腫瘤、癌癥的康復治療嚴重缺乏!
我國腫瘤治療的病人中晚期患者居多,早期病人比例較低,治療效果當然就差;加之腫瘤切除后的康復治療幾乎沒有,國內醫療技術再好,也難以達到歐美國家一半的治愈率!
康復,對癌癥治療具有巨大的意義
2009年,國務院醫改文件第一次提出,我國的醫學體系應該由預防—治療—康復相結合,三者交織成環,構成一個完整的醫療服務鏈。而早在1971年,美國就提出了癌癥康復的概念。如今40余年來,腫瘤康復的概念已逐步清晰。
癌癥康復,就是通過綜合的指導和治療,促使患者在軀體、心理、社會及職業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在中國,癌癥康復仍是醫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空白,從癌癥診斷和放化療結束之后,到死亡之前,是一段以月或以年計算的時間,而這段時間,是現代醫學缺失的。
照顧一個腫瘤患者,需要整個家庭在精力、體力和經濟上的額外付出。
但現狀是,由于缺乏科學、系統、個性化的指導,家屬們只能從主管醫生口中了解一些極有限的康復知識,和實際的需求之間有巨大落差。從而帶來了巫醫、“神藥”的出現。
這段時間是康復醫療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也是社會的剛性需求。
在癌癥確診伊始,康復醫學就應早期介入、制定計劃,幫助患者適應腫瘤診療的一系列措施。
癌癥康復,獲益的不僅是患者,還意味著幫助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減負。
癌癥康復的目的
癌癥患者經過手術,切除了一些組織,又經過放化療,在殺傷腫瘤組織的同時也殺傷了正常組織,這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癌癥是全身性疾病,在癌癥早期癌細胞就可能轉移,對于轉移的癌細胞及微小癌灶,無論是手術、放療、化療、介入治療還是中醫中藥治療、熱療、冷凍等治療方法都不能把它們徹底消滅。
絕大部分癌癥無法徹底根治,其中 5 年內復發轉移率在80%左右,5年以后復發轉移率10%左右,最終90%以上的病人死于復發轉移。
為了預防復發轉移,必須加強康復治療,通過綜合康復治療強化免疫功能,抑制或消滅轉移的癌細胞及微小癌灶,使其不再繁殖發展,達到與其和平共處的目的,長期帶癌生存。
另外,手術、放療、化療也常常引起多種并發癥、毒副反應及后遺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愈癌癥不是夢。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癌癥也需要康復治療,因此,癌癥臨床治療結束后,整體治療并未結束,還需要進行長期的綜合康復治療。
癌癥康復目的一:恢復功能障礙
腫瘤發病原因不明,但誘因是已知的,包括:
1.環境因素
各種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農藥污染、輻射污染等。
2.心理因素
確診腫瘤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打擊,產生一系列心理變化:否定→困擾→氣憤→抑郁→悲傷→恐懼→沮喪→內疚→窘迫→接受。
3.營養因素
進食障礙+腫瘤消耗,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營養不良,造成免疫力的低下,感染機率增加等等。
癌癥康復目的二:控制腫瘤發病誘因
1.心理干預
患癌初期,心理活動會發生一系列改變,因此在腫瘤治療和康復過程中,臨床心理醫師的參與,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將促進患者的整體康復。
2.加強營養
給患者補充好的營養,包括西醫的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和中醫的食補、藥補,可以很好的解決腫瘤患者的營養缺失。
癌癥康復的四大關注內容:生理功能障礙、心理功能障礙、營養不良以及體力衰弱,缺一不可。中國癌癥康復正處于大發展的前夜,癌癥不是死緩判決書,只要有 1% 的希望,醫生和患者、家屬就應該做 100% 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