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治療,大多對病人身體損傷比較大,同時花錢也比較多,經歷了這么多,從經濟的角度需要好的回報,對于生命而言若治療效果不好就可能受到威脅。那么,癌癥治療的效果咋樣?是病人、醫生都想知道的事情,如何評價呢?
首先就是癥狀。這個是病人自身感覺最顯著的地方,如果治療有效,原有的癥狀會有所緩解和消失。伴有疼痛的病人治療有效的話,疼痛會有所改善。無法手術的肺癌病人如果中醫藥治療有效,咳嗽、痰中帶血及氣喘癥狀會減輕。此外,患者的體重、胃口和精神狀態也是評判效果之一,體重增加、胃口好轉、排便正常、精神狀態好轉,說明治療起到了作用。所以,每次中醫醫生都會仔細詢問病人的情況,包括吃喝拉撒,都要記錄在病歷中。
還有就是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是腫瘤中醫藥治療評估療效的依據。包括CT、磁共振以及PET-CT,淋巴瘤病人使用PET-CT評估療效最合適,而其他實體瘤患者使用普通CT復查就足夠了。影像學檢查如證實腫塊縮小或消失,原有胸腔積液或腹腔積液減少等,這都提示著治療有效,癌細胞在減少。
腫瘤標志物是腫瘤自身的物質,或代謝、或機體應激反應產生的物質,與腫瘤大小、多少存在一定的正向相關性。腫瘤標志物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特異性、敏感性,一種癌癥可能有幾種標志物變化,一種標志物也可能是幾種癌癥引起的,同時正常結果不能排除癌癥,異常升高也不能判斷癌癥。因此,腫瘤標志物在癌癥診斷方面的意義僅僅是輔助,但若與腫瘤存在相關性,其判斷治療有效性及監測復發的作用就比較大了!比如與腸癌相關性比較密切的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術前水平很高,若手術后很快降低、或低至正常范圍就能證明治療的有效性,多在術后兩三個月內的變化。同時還需要結合其他方式來共同判斷。
中醫藥可以促進腫瘤患者的康復。在不同治療階段,中醫藥發揮不同的作用,或以扶正為主,或以祛邪為主,通過調和臟腑功能,達到陰陽平衡。應用中藥治療,一是可以治療手術對人體造成的損傷,減輕放、化療的副反應,增強各種治療效果;二是中藥本身具有抗癌扶正作用,可以調節人體的內環境,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控制腫瘤的生長,防止復發和轉移;三是中藥可以解決疾病所產生的諸多癥狀,有些癥狀采用西藥效果不理想,如疲乏、口干、口苦、納呆、多汗、失眠多夢等等,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療效。運用中醫藥把腫瘤復發轉移消滅在萌芽階段,不僅可提高治愈率,還能防止其惡變,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