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雷丸片溫馨提示:乳腺癌占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好發(fā)于40~60歲的年齡,20歲之前極罕見。男人乳腺癌占男女乳癌總和的1%~2%。乳腺癌病因還不清楚,一般認為與精神憂郁、內分泌失調、遺傳因素、病毒有一定關系。獨身婦女較已婚者發(fā)病率高;婚后未生育者較有生育者多見;已生育不喂奶較有喂奶者易發(fā);哺乳時間超過2年較哺乳期在10個月以內者發(fā)病率較低。月經初潮年齡早于13歲者發(fā)病危險性為年齡大于17歲者的2.2倍;絕經年齡大于55歲者比小于45歲的危險性增加1倍;絕經年齡小于35歲的婦女,乳癌的危險性僅為絕經年齡大于50歲的1/3;行經40年以上的婦女比行經30年以下的婦女發(fā)生乳癌的危險性增加1倍。母親患乳腺癌,其親生女兒發(fā)病率較高,而女兒發(fā)病年齡比母親還要早。
河西雷丸片溫馨提示:乳腺癌按細胞分化程度及臨床表現可分兩大類:惡性程度較高者有硬性癌(約占70%)、髓樣癌(較少見)、急性乳腺癌(炎癥性乳癌)、膠樣癌(很少見);惡性程度較低者有乳頭狀癌、導管癌(粉刺癌)、腺癌、乳頭濕疹樣癌(派杰氏病)、小葉癌等。
河西雷丸片溫馨提示:乳腺癌首先向乳內浸潤,繼而通過淋巴管及血行向外擴散,60%~70%向第1站目標腋窩淋巴結轉移,30%轉移至胸骨旁淋巴結,再次為鎖骨上淋巴結,血行擴散常見的部位有肺、胸膜、肝、骨骼、卵巢、腦、對則乳腺等。
河西雷丸片溫馨提示:臨床表現
1.乳房腫塊:無痛性乳房腫塊是多數患者第1癥狀,腫物大多單個,初起如綠豆或黃豆大,以后逐漸增大,大多呈不規(guī)則,偏于圓形或橢圓形團塊,多數邊緣不甚清晰,用手放平按觸,腫物隆起頂手,質較硬韌,少數堅硬如石,或如膠樣,或囊性感。當腫瘤浸潤胸肌與之粘連,則移動性差,甚至固定。有極少數的乳癌在乳房很難觸及原發(fā)灶,但已出現區(qū)域淋巴結及內臟轉移,經切除乳腺才從病理切片中找到小癌灶,稱為“隱匿性乳癌”。
2.疼痛:早期乳癌多數不痛,以疼痛為起始癥狀者,約占1/3.大多為偶發(fā)或陣發(fā)性,表現隱痛、鈍痛、牽拉痛或刺痛,有些晚期病例可出現持續(xù)性劇痛。
3.皮膚改變:乳癌表面皮膚改變與腫痛部位深淺和侵犯程度有關。癌瘤位深,期早,皮膚正常;侵及皮膚及皮下組織并與之粘連,因被牽引向內收縮而形成“酒窩征”,用手輕輕上抬乳房,此征尤為明顯,以手提捏病變部位皮膚,有緊縛感,較難捏起;到了晚期,皮下淋巴管被癌細胞阻塞,引起皮膚水腫,皮膚的汗毛孔清晰可見,呈現“桔皮樣”征;超過1.5cm的乳腺癌塊,即出現其相應部位皮溫較高。
4.乳房輪廓改變:正常乳房兩側對稱如弧形,因腫塊占位牽引內收,乳房上吊抬高、隆起,則弧形缺損或形狀改變。
5.乳頭形態(tài)改變:由于癌塊侵犯,連接乳頭的韌帶變短,向內牽拉,引起乳頭內縮,加深,固定。
6.乳頭溢液:乳頭溢液有血性,漿液性及水性等不同,大多是良性腫瘤,小部分是乳癌。
7.轉移淋巴結腫大:常見是同側腋下,其次是鎖骨上窩可見單個或多個質硬融合成團的淋巴結腫大,少數可轉移對側。
8.全身癥狀:晚期出現消瘦、貧血或惡病質、陰陽平衡失調癥狀(詳見中醫(yī)分型)。轉移至肺、胸膜、肝、骨骼、腦等出現疼痛、咳嗽、氣促、發(fā)熱、胸水、腹水和顱高壓等相應臟器的癥狀。